【公路綠化】新田公路桉樹礙生物多樣化 THEi師生研移走6成改種原生植物
發布時間: 2021/12/01 00:05
路政署委託THEi高科院園藝樹藝及園境管理理學士課程師生,研究新田公路植被管理問題。師生團隊指政府過去在新田公路斜坡和路肩種植了約9千棵桉樹,惟這外來品種植物不但具有排他特性,更會吸收土壤中大量水份,惡劣天氣下折斷風險甚高,其種子和果實亦不適合本地雀鳥和昆蟲進食和棲息,影響生物多樣性;團隊進行疏伐實驗後發現,經移走6成桉樹改種本土原生植物後,可提升生物多樣性及增加道路安全。
團隊又根據按樹風險、潛在影響等因素,發現新田公路有4個斜坡和18個路肩屬高危級別,建議路政署盡快將有危險的樹木移除或作大幅修整。路政署表示相關環境優化工作將於2022年初起分階段推行。
領導研究的THEi高科院環境及設計學院環境學系副教授張浩指,政府於約30年前建造新田公路之時,為加快綠化在公路斜坡和路肩種植了約9千棵桉樹,惟研究顯示,當桉樹冠幅超過3米、胸徑超過24厘米、樹高超過12米時,在惡劣天氣下折斷機會甚高;再加上桉樹為外來植物品種,具排他性質;又有「抽水機」之稱,會吸收土壤中大量水份,而其種子和果實亦較不適合本地雀鳥和昆蟲進食和棲息,影響生物多樣性的增值功能。
就此由張浩領導的6人團隊,於過去兩年在公路沿途設置不同疏伐實驗,分別移走3成及6成的桉樹,改種多種具抗污染及抗乾旱的原生樹苗及灌木;發現超過6成的疏伐密度,更有利原生品種的林下生長。團隊也發現有9款原生植物適合於新田公路種植,其中小果鐵冬青、華潤楠、鴨腳木及假蘋婆的表現較理想,存活率達100%之餘,樹高、冠幅與胸徑的生長率均表現優良,部分果實吸引雀鳥食用。
張浩解釋,原生品種能較適應香港的海島氣候,相對風險較低,且以原生植物取代外來植物是大趨勢,亦是推動城市林茂及生物多樣性必須考慮的方法,惟不建議短時間內移走全部桉樹,擔心會造成水土流失,引致山泥傾瀉。
團隊同時提出按樹木風險、潛在影響等因素,將公路斜坡和路肩分高、中、低三個關注級別,以決定處理各地段的優先次序。張浩稱,現時新田公路有4個斜坡和18個路肩屬高危的高關注級別,建議路政署盡快將有危險的樹木移除或作大幅修整。
路政署指,沿新田公路旁種植的桉樹現已生長至超過20米高,署方會按研究團隊的建議,改種本地原生的樹苗和灌木,相關的環境優化工作將於2022年初起分階段推行。
最新影片:【TOPICK 診症室】斜視可從訓練改善視力 嚴重個案或須接受手術
TOPick送出3000份兒童書展套票人人有份,立即登記拎走入場門券:https://bit.ly/3h8JOvu
一文看清第三針疫苗須知及疫苗種類:https://bit.ly/3BJX1BB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記者:黃小冰